首页 > 教学资源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16 07:10:56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精品多篇】(全文共8142字)

【说明】沈复《童趣》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 ,结束全文

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童趣》教案 篇二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童趣》通过回忆童稚时代的几个趣事,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告诉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感悟,从中获得物外之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中的“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

[典题例析]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      )察(       )秋毫          必(       )细(        )察其纹理    故(      )时有物外之趣(     )     私(      )拟作群鹤舞(     )于空中     则或(         )千或百        昂(       )首观(       )之

果(        )如鹤唳(         )云端

参考答案: 清楚    观察    一定    细心    所以    乐趣    私下   飞舞  有的   抬起    观看   果然   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以丛草为林(       ) (       )

(5)方出神(       )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此处隐藏4848个字……下列词语的意思。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疏通课文内容: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最细微的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每次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观看它们,脖子因此而变得僵硬。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图观赏,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此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凸出来的土块当成丘陵,凹的部分当成山沟,想象着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动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打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研读课文,品味童趣。

1、课文一共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鹤唳云端”。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抱不平。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四边互动,合作探究。

1、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参考答案

①、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

②、处置有度。

③、不忍心。

2、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和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六、话说童年,拓展延伸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体验,沈复的《童趣》使我们又重温了记忆中那充溢雅趣的欢乐时光,正如同学们所说,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愿我们带着这份童心启程,在秀水蓝天之间放飞希望。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积累语言材料。

九、板书设计

童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趣          戏蚊之趣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      (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十、教学反思:

《童趣》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童趣,营造“乐学”的氛围。纵观全课教学,一个“趣”字贯穿始终,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2、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得到了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位“戏蚊之趣”和“丛早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

当然,对于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学时再增加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体验反思 篇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如:白云朵朵——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仙女的小灯笼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沈复《童趣》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精品多篇】(全文共814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