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多篇】

时间:2025-07-22 07:11:58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多篇】(全文共12426字)

【寄语】《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一

大学的时候就读过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最近又重温了一遍。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这是我读了《激荡三十年》后最大的感慨。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本书,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中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改变我们国家和无数国人命运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1978年的中国,充满了“创世纪”的气质,所有的一切都亟待改变,每一个渴望变化的人都是梦想家。那一年,终止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这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许多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陈伟荣、黄宏生和李东生一起考入华南工学院,十多年后,他们因创办康佳、创维和TCL而被成为“中国彩电三剑客”;沈阳铁路局的工人马蔚华考入吉林大学,二十一年后,他出任招商银行行长;一个陕西国棉八厂的工人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他叫张艺谋;那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年仅12岁,他叫张亚勤,后来出任了微软全球副总裁。

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作者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中被这种伟大的时代气息所深深地震撼与感染。

回望这三十多年,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经历了几次大的经济形态的转型。1978年以前,我们是计划经济模式,实践证明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经济形态,使得我国在很长时间里面处于一种物资及其贫乏的状态。1978年以后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步入了商品经济形态,这一时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生产线上,如“承包国有企业的第一人”马胜利、“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久等,都是1980年代中国企业界的英雄。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物资和商品开始丰富起来,有人开始在报纸上打广告了,企业也开始设计自己的商标,商品要通过“吆喝”才能卖出去了。到1992年,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这一时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营销能力上。那些响当当的品牌,如联想、海尔、长虹、TCL、哇哈哈等等,都是90年代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企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商品卖到消费者的手里。21世纪以后,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明星企业同样面临着困扰,那就是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与挑战,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巨头横空出世,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而现在,我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当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大师李世石,当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的告诉公路上飞奔,当智能家居慢慢进入千家万户,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来回顾历史,总是会不自觉地拿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比。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可能比后者更清晰更洒脱地看待那个时代。翻开中国改革开放这近四十年的历史,无数改革者前赴后继,一路走来,不得不感叹那一批改革者与企业家的睿智与勇气,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谱写了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经济改革史。虽然我们的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改革的意志如历史潮流般不可阻挡。

细看今天的中国,虽然有点浮躁,也正面临着发展过程种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繁荣与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想,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前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肯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海纳百川”的河流。

让我们再窥视一下那段历史中的细节,其实许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成功者,也曾走过一段荆棘的路。当年的王石同样身无分文过,在深圳街头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丝毫差别。然而他却主动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渐渐找到方向。当年的柳传志在中科院研究所中不过是一个专业不精的工程师,但是他所拥有那个时代年轻人少有的经营热情与创业头脑。当年的许多人都是与我们一样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的救赎。然而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

每当掩卷沉思,想想我们的人生同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我们每个人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一刻起,同样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弯路撞南墙,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逐渐的找到自己新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学会担当与责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后以《庄子》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多读书,读好书,用实践去证明“腹有诗书气自华”。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二

回到历史本身,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意义。我突然想到一个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我向来都把“史玉柱”三个字视作黄金搭档、脑白金的代名词,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独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几个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样的答卷呢?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 ……此处隐藏7769个字……p>我出生于80年12月份,就应说经历了这段过程后半部分。我能清醒的记起冰棍从5分钱到5毛钱的飞升,能清醒的记得买东西从要粮票到不要粮票,能清醒的记得工人户口比农业户口要高一个层次,能清醒的记得不惜一切代价的抢购彩电和冰箱,能清醒的记得家里存款从3000元到1万元再到10万元的变化,能清醒的记得父亲常年从温州倒卖袜子到天津。92年父母拿出所有的积蓄和借遍亲戚朋友总共20几万元,在土地成本为每年20xx块的条件下,在机场和高速的边界处盖起了一个2层的饭店。就像中国即将激烈的变化一样,所有不安于现状的人的生活,将在即将到来的后20xx年激烈的发生着变化。

下班了,后20xx年待续!也期望大家谈谈自我的感受!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分上下两册,是中信出版社出的两本书,作者吴晓波。最早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但只有上没有下,就没有买。因为这种吊胃口的感觉实在太不好了,最近两三年中遇到好多次,一是百家讲坛上的易中天,半本半本的出书,二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出书,三是哈里波特,七分之一的出书,拖了好多年才出完,还有余华的《兄弟》,都是如此。所以我干脆等到这本书的下出来以后,再去买。

没想到下出来的时候,上已经买不到了,看来真是一本好书,但是这也难不倒我,此刻当当上买不到的,淘宝上基本都能买到。我在淘宝上定了一本,发现还要便宜,合算合算。

这本书从78年开始,一向讲到20xx年,说的就是这三十年中,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如何改变几代人的命运,人们又是怎样各显神通的去趟过这条历史大河的。

让我惊讶的是第一代改革开放者们那种渴望,那种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陈春先、柳传志们怎样从兜售廉价的电子表开始,开创他们的大事业;史玉柱当年青涩的照片,背后则是一段中国IT史诗;88年的物价闯关,让全国的百姓发疯一样的抢购各种物资,居然让滞销两年多,积压了各大仓库的电风扇一扫而光,云南、贵州这些地方还为了抢购毛线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君安、万国、申银的这些证券市场的教父如何崛起,如何鼎盛,如何呼风唤雨,又是如何衰落;杨百万是怎样靠倒腾国库券发家;袁庚怎样搞大了蛇口、深圳,怎样一手扶持起了此刻的招商银行,平安保险。那些此刻富豪榜上的首富们,当年怎样筚路蓝缕,胼手砥足的赚到事业的第一桶金,刘氏兄弟,唐家兄弟;万科的王石原先也是倒爷出身,而且大倒特倒,游走在政策与法律边缘。

至于在这三十年中,沉沉浮浮的英雄好汉更是不胜枚举,把他们的名字烙印一样打在几代人的脑海里。傻子年广久前两天还出此刻第一财经的嘉宾席上,红塔的褚时健,长虹的倪润峰,承包的马胜利,裁缝步鑫生,都曾是一代红人。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与其对应的地下金融,各种小厂的兴起,假冒伪劣,走私逃汇,太多太多,改革真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看完了才明白原先这天的日子是这么来的,但是也因为这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中国的方方面面在这三十年中都发生极其巨大的变化,未来的十年中肯定还会有十分大的变化,而这十年,绝对是保险业的黄金十年。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这段时间里,我沉浸在这本《激荡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吴晓波先生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透过民间观察的角度,用真实和激情相交融的优美文字,整体和个体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企业发展史清晰地呈此刻读者面前,客观、全面、细致、生动地再现了几代企业家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与迷惘、喜悦与伤痛、成功与没落、经验与教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借用这样一句颇为矛盾的话语可能的确反映了1978到20xx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作者按照编年的体例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每年出现的重要事件或现象,并归纳出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并在每年都附上一个典型的案例介绍,如广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宝的沉寂等。能够说颇有当代中国经济资治通鉴的感觉。作者以尖锐的视角帮我们概括了中国这三十年这样一个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早期、初期,在国家呵护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国营企业拔地而起,茁壮成长,但当时代渐渐步入改革开放成长期后,国家开始放手这些溺爱的“孩子”时,他们开始掉队了,他们原有的市场开始不断遭到自主潜力更强的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的猛烈蚕食,有些国企甚至砰然倒下。这10多年间,国营企业、私有企业、以及股份制公司的兴衰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政府和民营资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经济资源,而改革便是让民营资本一步步向国有经济领域发起进攻,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挣扎,于是便有了书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中国企业的三十年历程,有多少激动人心的辉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陨落。过去我们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此刻我们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一时风光无限,不久就销声匿迹。即便是一些巨型企业,也难以幸免地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正是在这个激情年代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构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涌动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企业崛起大戏,可也正是这种过度泛滥的激情把中国的市场推向了新的无序和盲动,使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更要时刻警觉的是,一旦我们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胀、急功近利而丧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毁人亡的冰山一角。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两个道理,时势造企业,识时务者为俊企业。在中国特定的国情背景下,事业要有所成就,必须要及时关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历史的风向,因为根据“丛林法则”——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用心反应的物种。只有能够不断适应政策及时代变化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盛不衰。企业这样,人亦如此!

读罢《激荡三十年》,不禁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卷首词《临江仙》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在历史的长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于处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背景中,却显得尤为不平凡。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我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作者的写作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为这段高歌猛进同时又充满曲折的30年商业史歌功颂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饱醮激情的笔触,“在事实和理性的层面上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一个空前复杂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时代”。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进入改革发展事业的“深水区”,更要摒弃早已泛滥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热焰”,以一种更理性的思想状态,更良好的职业操守、更奋发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期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业的不朽。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多篇】范文。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多篇】(全文共1242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