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心理读书笔记
《教学心理》
吴重光
2014年10月17日星期一
1、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认识、了解,是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基础。
2、首因效应:在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上最先接受的信息作用最大。“先入为主”,感知陌生人首因效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3、近因效应:在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上愈后接受的信息起的作用愈大。感知熟悉人时,近因效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4、言为心声
5、以貌取人、失之于人
6、归因论是指知觉一个人的行为时,为此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理论。
7、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在教师按照一定的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讲授和指导 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感知、理解、保持与应用四个环节实现的。因此,老师如能了解和掌握这四个环节的各自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8、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形成知识体系,老师应当按一定的知识顺序、循序渐进地讲授,要使学生正确地、深刻地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概念,切切实实地打好知识基础。
9、知识的保持离不开记忆的条件和记忆规律的运用。(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0、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工作不仅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1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认识过程。教师通过“教”,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学”,即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过程而掌握新知识。
12、所谓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3、发展智力,也就是发展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捷而有创造性的思维力。
14、知识是客观事物及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能力则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领。
15、在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最为重要,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得新知识的本领。
16、观察能力,即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
17、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18、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9、教师能否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维,懂得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等,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前人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0、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思考的动力、创新的前提。
23、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千篇一律的练习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势,而不去追求新的解决方法,会使学生思路闭塞,有损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24、思维的逻辑性总是和合乎逻辑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25、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处于知识问题急剧增长、知识陈旧不断加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是教学中的
另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26、自学能力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而顺利地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自学的组织能力是指确定自学目的、选择自学内容、规定学习时间和期限、安排学习顺序、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7、制订合理的自学计划,只是为自学创造了条件,而自学的成效在于认真执行计划,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自学过程中,不仅要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充沛的精力,还要有顽强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能力,能能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排除各种干扰,鞭策自己前进,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使学习失去自觉而陷于自流,使学习计划徒具形式,丧失指导意义,最终导致自学失败。
28、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转化为自学能力的催化剂和必要条件。
29、开始时多指导、往后逐渐少指导,最后不指导。
30、非智力因素是指认识之外的心理因素,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
31、各科教师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上积极地给学生创造各种独立学习的机会,并且认真地进行指导,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获得终身享用的学习主动权,这是教师的心愿,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32、要培养有聪明才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着力点,应侧重放在引导转化和开窍上。
33、“调、引、补、开”,“调”就是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引导学生的思维“上路”。“补”,就是补充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创造条件为学生疏通思路,搬开“思维障碍”,这是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条件。“开”是“开而弗达”的意思,就是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34、学生能力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但是个教师怎样教的问题,也是个关系到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在教的方面,要提倡启发式,用引导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探求能力;在学的方面,要强调自学、自化、自得的自强思想,在多学、多思、多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达一发展能力的目的。
35、动机是激发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行动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力量,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积极性的内部驱动力,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36、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并体现在行动上。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能把自己的学习同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顽强的毅力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37、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表现出认真、主动和顽强的状态 。所以,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38、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习动机。
39、布鲁纳: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四点好处:1.懂得基本原理使学科内容变得容易理解。2.学习基本的东西,有助于它保持在长期记忆中,因为详细的资料是靠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有助于迁移。因为学科的观念越是基本 ……此处隐藏2280个字……得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并认为它也为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标准。
一是动机原则。布鲁纳强调,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这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异常重要因素。
二是结构原则。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结构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儿童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
三是程序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学活动的程序会影响儿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设计和选择最佳教学程序,这种程序要考虑儿童认识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步骤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事物的掌握、变换和迁移的能力。
四是强化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
六、论发现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儿童应该在
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的。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说,那就是“发现教学”。布鲁纳强调说:“‘发现教学’所包含的,与其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那里发生’的事情的过程,不如说是他们发现他们自己头脑里的想法的过程。”当然,“发现学习”与“发现教学”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发现学习中,布鲁纳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发现学习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使儿童能认识到他们是能够靠自己的教育运用自己的头脑的。
二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发现学习要求儿童能够认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使知识成为自己的。
三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的技能。布鲁纳认为,通过假设的对照,儿童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布鲁纳还指出,在发现学习中必须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结合起来。按照布鲁纳的想法,应该在特定的训练中促使儿童表现完善的分析效能,同时又使他既在智力活动中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全的运用直觉思维的意识。
第五篇:哈佛心理课读书笔记
《哈佛心理课》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是哈佛三大优秀毕业生之一泰勒·本-沙哈尔所著,此书中具体系统的诠释了心理的全变化过程,给人以另一种心灵的洗礼,令读者从中感受到另一种奇妙的新体验。 (陈炫辰)
第一章节纲目-为找到你的幸福感。幸福可以很简单,不过也是相当困难的。有些人寻找幸福一辈子却仍然没有迎来幸福的降临;但是有些人确已经说自己的生活是相当幸福。到底是有什么因素导致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财富吗?也许,但是你可以说你的幸福来源于财富,但是你永远无法说幸福就是财富。因为真正令我们幸福的不仅仅是物质表层的满足,更多应该是内在心理层面的另一种满足。这种深层的心理幸福感,也许就是简简单单的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另一种新的感受。人生并非是一条直线,不仅有纵横的变化,同时也会有上下的波动。那么要在不确定的人生中找到心理幸福感,首先应该要学会感恩。学会感恩,从感恩中理解幸福的深层含义,在快乐与自由中得到人与人之间的幸福。 在每个不同时期扮演自己的不同角色,在扮演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营造心理的天堂,是得到幸福感的第一步。(陈海峰)
感恩可以体会幸福的味道,感受心灵的快乐。但是并不意味着感恩就等同于心理的幸福。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对自己心理情绪的一种调控,一种控制。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性格显然会有不同的个人在情绪上的不同自控力和调节力,这些又会作为一种人为的未知因素影响着我们对心理感觉的感知。为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个人身上的坏情绪都会散发出负能量熏染周围的人,在此潜移默化的不利环境,负能量很容易就会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旦到达无法承压的境地,就有可能爆发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学会控制情绪,适当释放压力,这是获得心理健康一项很重要的先决条件,也是人心龄成长所要求的一种能力。在自我控制中初步体会和感受心理最真实的感觉,从而在个人不同的情绪变化中也可以找到处理的途径。(危兆康)
不同的情绪变化会影响我们心理状况,逆境也会。逆境甚至比情绪变化更能摧残人的精神意志。这是因为逆境相当是人的低谷。在此逆境中屡屡碰壁,失败,失落,乃至是堕落,一旦得不得正确的引导和自己的鼓励,低谷就会成为人生的噩梦。面对所谓的逆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信心,逆境相当于弹簧的承受压力的最底端,虽然压力最大,但是一旦转化,矛盾的两端就会发生根本
性的质变,凝聚的压力就会成为动力。逆境如同画纸,只要我们用名为“勇气”的彩色画笔,就可以在画纸上画出自己的新色彩,描绘出希望的色彩。光芒背后总有黑暗的存在,逆境过后便是彩虹,便是新的生活和未来。直击逆境,用击退绝望的信念越过逆境,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成功中孕育着幸福的味道,满满的幸福果实足以让我们升华,绽放出绚丽多姿的人性之花。(詹然)
曾子在《大学》曾经提出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心,治国,平天下。”但是格物致知的初始动力是什么?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兴趣犹如泉源,喷薄出无限的求知动力。在这最纯洁的兴趣之下,发现已经过去和即将到来的两种不同情况中的个中感受。从中让自身得到体会,但是在这兴趣的驱动力的影响下,还需要道德的指引。俗话说:“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高尚品德与品行低下所相比,就会更多的抛弃所谓的形式主义与虚伪。在此真正的兴趣下,在此迸发出新的动力,驱使我们迈向新的人生。(邹慧儿)
挫折是进步必不可少的,只有挫折才能让我们意识到进步的需要,人才会不断地向前。其实,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个卓越的成就背后,都是有成千上万的挫折和失败叠成的。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试验电灯的材料,试验了几千次才最终成功。爱迪生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比普通人多出一份执着的心,敢于面对挫折,直到成功。是的,因为心态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他可以使你从浑噩中奋起,也可以使你在安逸中沉沦腐化。人的未来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而你的人生是在你的心态的支配下选择的。人生光阴短短几十年,除了无法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权是由自己掌握的。所以,不妨尝试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磨难和考验。(袁佩珊)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追求财富是人生致富的动力源,金钱可以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它可以给人带来自信。获得金钱有很多途径,但是最正确的应该是要做到守信,务实,节俭,创新的基础上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创富模式。(林璐)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能,就像一座挖不尽的金矿,所以我们要寻找真我,激发潜藏的能量。哈佛大学第22任校长洛厄尔曾说过,“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情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情懂得很多”。的确,一个人的兴趣在哪里,那么他的成功就在哪里。(彭文森)
组别:吴厌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