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特岗教师招考语文《雨霖铃》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5-05-22 07:11:11
特岗教师招考语文《雨霖铃》优秀说课稿(全文共14327字)

特岗教师招考语文《雨霖铃》优秀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特岗教师招考语文《雨霖铃》优秀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 ……此处隐藏10700个字……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诗词,对于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理解景之妙处,情之真切,感受诗中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诗凄凉的意境和真挚的感情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过一些宋词作品,诗词有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但很少能有独立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作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的诗歌教学已经比较系统的讲述了诗歌意象的概念和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有待提高。)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基本的教学思路,以多媒体创设意境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学法:研读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体的诗句,教师补充:离别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婉约,当然将离别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此人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介绍: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文写作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的难受。

3、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学生听范读,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感情基调。

(3)指名学生诵读,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 导诵读:韵脚的音要稍长,以体现凄凉、伤感之情:切、歇、噎、节、月;需要重读的字如:念字等。

(4)学生进行齐读:这样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四遍诵读之后,对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体现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4、: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刚才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2)先来探究情景交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它们在表现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但明确了词的内容,更对作者的浓浓的离愁别绪有较深刻的体会。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3)再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分组讨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5、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里。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6、板书:略。篇5: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雨霖铃》,我将从一下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单元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一定的鉴赏评价能力,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宋词的声律之美;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作的内容,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词人传情达意的方法。

(二)课文内容

《雨霖铃》是柳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词中丰富的典型意象使离别之情特别深刻感人,通过时间的纵向延伸,结合实景与虚景。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描写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同时,词人在作品中还写出了因为离别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其中出现了很多经典名句,如被誉为千古名句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写景抒情、情境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诗歌意象,掌握婉约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品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理解词人感伤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情境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一、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示范朗读和学生的想象再创造,感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第三、利用研读、讨论的方法,探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说学情

高中二年级的的学生对宋词已经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阅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悟,鉴赏只停留再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柳永和“雨霖铃”词牌的有关知识以及婉约词风的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一) 导入

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人传唱不衰的主题,引用《诗经》里“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

知。”江淹《别赋》里叹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并回顾柳永的《望海潮》进入新课。

(二)初步品读,整体感知

教师先朗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这首词表现的是什么感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强化读的目的性。

(二) 具体赏析

围绕两个主要问题来赏析:

1、文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这些意象怎样表现词人的感情?

让学生找出意象,让他们进一步熟悉意象,通过分析意象的特征,能够知道意象表达词人的感情的作用。

《特岗教师招考语文《雨霖铃》优秀说课稿(全文共1432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