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画山绣水》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18 07:12:15
《画山绣水》教案【精品多篇】(全文共10620字)

寄语:《画山绣水》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画山绣水》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材分析: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画山绣水》是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对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我的教学设想是“避免面面俱到,力求突破一点”。俄国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任何文学作品所传递给读者的美的感受,都离不开语言的推敲锤炼。本单元说明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对精彩段落和篇章的背诵,来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学会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而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

教学课时:

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

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回答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三、研读赏析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

明确: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 )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动作细节)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实例说明: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①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②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③

【段解】这是对上一段文字的衔接。上一段文字给桂林山水作了正确的定位——“清奇峭拔的神态”绝世少有:这一段由虚转入实,盛赞桂林山水。

①【鉴赏】 “千古杰作”把满眼的画山绣水当作一件神奇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与题目相呼应。

②【评点】“碧绿碧绿”“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准确地概括出了漓水、奇峰、怪石的特点。

③【解读】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反反复复地加以勾描。你知道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这一段第二句是写水色的,用了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喻体——青梅名酒有新鲜感。第三句是写怪石奇峰的,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四句是承接上句,

用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

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④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嘹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⑤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吃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嘹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⑥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⑦

【段解】  作者写了四个传说,这是写关于“望夫石”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作者力图让人们在赏景之余,千万不要忘记旧时代的阶级压迫,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对这些传说的叙写与文章开头部分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相映衬。

④【评点】这里所写的钟乳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作者一一列举,并加以描绘,用幻觉写出这里景色的神奇,很富有诗意。

⑤【评点】这是对望夫石外在形态的细笔描绘。

⑥【 ……此处隐藏6351个字……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1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作者邮箱:

画山绣水教案 篇四

画山绣水

杨朔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讨论并归纳: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无数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辟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觉: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围绕这个总感觉,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浸在漓江美景之中,一幅鱼鹰捕鱼图出现在眼前,正当看得有趣,作者提醒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知道了很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作者由人之口说出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改名字,但马上提出反问,为什么要改呢?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第二教时

一、分析课文语言

杨朔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语言清新、绚丽、凝练,试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 这两句话读起来很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生活感情”对“智慧的想象”,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精通晓畅的语言。特点“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与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 这两句使4、5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浑浑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成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小结

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作者抓住眼前的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卒章显志,寓远于近,表达了对人民崭新生活的向往,坚信新的生活一定会赋予桂林山水以新的想象新的神话新的故事,读者读至此才同作者一起得桂林山水的情趣。]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作业

授后小记:

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

2、作者为何要在写山水之中引入许多传说,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文的景观。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画山绣水》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画山绣水》教案【精品多篇】(全文共1062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