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

时间:2025-07-13 07:11:03
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全文共14715字)

【引言】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现今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的教学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让学生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殊不知,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品德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门课程。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贴近学生生活,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的目标

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导致课堂上无人听讲,甚至课堂秩序混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这都与思品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有关。

二、优化、活化思品课教学素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并具备及时准确的掌握社会新事例、新事物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日益富强的祖国》这一课,教材上讲解的都是十几年前社会发展的情境,而六年级的学生在那个时期刚刚出生,对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非常陌生,甚至讲解香港夜景的图片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经常去,早都看腻了,比这图片好看的有很多,这有什么好看的?这时就不应该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搬,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们先了解过去的人们生活是什么样的,再根据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三、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

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整体性、开放性。教学中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还可延伸到课外、校外;内容方面,活动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其来源广泛的新信息和新观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主体方面,活动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不再是“唱独角戏”的教师,而转变为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变换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活動,自我发展。

四、形成新颖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制约着教学和教法。实施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评价。

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评价首先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结合,在认知方面的评价重在能更有效地、客观地对学生“再认、再现能力”进行评价。在行为能力评价上,重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应用于道德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思品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应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有效的思品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认识。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开放的评价体系,必须从结论型向问题型转向,从静态向“活动”转化,在活动中去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高段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亮,《浅论国际法的阶级性与强制性》1期

2.陈福刚 刘凯,《透视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11期

3.张艳,《论军事法的部门法地位》203期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论文 篇二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论文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算途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必须很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下面从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情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多留意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个中滋味不是在书本中能全部体验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所进行的品德教育最终目的也就是指导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做主》这一主题的第一节内容《投上神圣的一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学了,五年级二班又要选举班干部了,但是事情让班主任老师很为难,有的家长提议班干部要轮流当,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有的说就让班主任指定就行,有的说要经过大家的选举,你们能帮助她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到底用哪种方法更好?学生因为联系到了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兴趣高涨,马上小声地议论起来,最后,通过议论,得出一个两全其美的选举办法:先由学生推选候选人,人人可以参加,既可以推荐别人,也可以毛遂自荐。然后候选人向全班同学发表简单的况选演讲,并接受大家的提问,最后让大家投票表决,得票多的当选。这样,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认识到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此处隐藏10288个字……我补充说: ”从三张清单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深深感受到三代人在同龄时生活的巨大差异,体会到解放前、解放后及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巨大变化。学生谈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这样,学生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历史,推向现实生活,实现了从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从情感上增深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幸福感,对未来的向往。

二、关注喜好,增强有效

陶行知先生曾经举例: ”我们从小孩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甘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设计一些让学生喜爱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才能对所学印象深刻。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快快参与环保行动“时,给学生设计的作业是:调查本村的垃圾处理情况,记录你家对垃圾处理方式,写出你认为环保的处理意见与建议。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很高。几天之后,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意见稿与建议书。学生记录非常细致,针对家人与村民的不良习惯,孩子们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个孩子还给村长写了建议书,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为村子设计了保护环境口号。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多去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作业,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深化了课堂内容,才能更有效地掌握了课堂内容。

三、动态作业,持续发展

”动态的',才是美丽的。“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的动态作业,这份作业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它是持续的,是对学生耐心的考验,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锤炼,也是使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目标一个目标的人生训练。

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吸烟酗酒有害健康“时,当课堂讨论完了吸烟对健康的有害因素,我及时进行课堂调查,问:”你们家有谁吸烟?“学生纷纷举手:有说爷爷吸烟,有说爸爸吸烟……紧接着我布置一道作业:劝你的亲人戒烟。学生激烈表示奶奶劝过妈妈劝过都没有用,戒不了……学生七嘴八舌交流完了各自家庭情况后静下来。我说: ”劝亲人戒烟看来是一件很难办成的事,但并表示你就办不成。一个人要想达到目标,除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因此,你们为了亲人的健康就要千方百计去想办法,先写出劝亲人戒烟的方案来。把亲人的烟戒了你就得了一百分了。几天后,()学生写出了各自的戒烟方案。其中一个学生的劝戒预设对话是这样的:

(趁爸爸饭后吸烟时)

儿:爸爸,你爱我吗?爱我们一家人吗?

父:当然。

儿:我看你不爱我,也不爱家人。

父:这是什么话?!

儿:你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吗?爸爸,如果你的身体不好,我们都非常难过,而且,你在家吸烟,一家人天天都被动吸烟,被动吸烟比吸烟还要影响健康……

父:我吸烟时间长,上瘾了,真的很难戒了。

儿:爸爸,你不是常常教育我要做个男子汉吗?男子汉就该对自己狠点,你下定决心戒烟,一定能戒得了。我相信你!

父:我戒过,难。

儿:爸爸,一下子戒掉较难,你可以慢慢减少抽烟量,瘾上来就吃些零食……

这个学生对话预设很细致周密,从健康、情感、经济各方面去预设对话,他在对话前还列有详细的有关烟的有害物质、对健康的损害、戒烟策略等,确实是一份非常好的戒烟方案,让人惊喜。我相信,学生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对烟的毒素,吸烟有害健康一定难忘。如果他们把亲人的烟劝戒了,那份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是难以言说的。正如教育家蒙苔梭利所说: “一件事,我说了,随后也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因此,教师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课后作业,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进行体验,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总之,《品德与社会》也要有作业,使它成为学生热爱生活的载体,成为学生体会亲情的家园,成为学生学会做人的渠道,这样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篇九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需要实践活动与知识相结合教学的课程。教师通过生活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在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对知识乐于探究的态度。在生动、具体的教授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随笔 篇十

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小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

如: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对社区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并开展一日体验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他们了解了清洁工为我们周围环境的整洁而付出的艰辛;感受着小吃店老板的辛勤与快乐,看着老板娴熟的厨艺,品尝着厨师精心制作的美食,敬佩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参与了这样的实践,“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儿童心灵悄无声息地扎下根。

在小学生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引导,激发小学生实践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实践、充分实践。主动实践就要引导小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实践的内容、地点;充分实践就要给足实践的时间,引导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掌握实践的方法。那种为了实践,匆忙地布置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有的教师第二天要上该主题,前一天晚上才布置实践任务,这样的实践只会流于形式。因为小学生晚上要回家料理自己生活事务、完成考试学科的纸笔作业,没有办法安排出时间,更没有闲情逸致。而这样的实践也容易引起家长的误会,最终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因此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熟悉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让实践活动更具有计划性,而且避免重复实践。教师在学期初要了解学校德育和少先队工作计划,并与各学科教师沟通交流,了解不同学科教材设计的实践活动内容。同时教师要通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教材,对教材安排的各个主题进行梳理。在考虑以上几个因素的基础上,与小学生共同制定实践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充分实践、深度实践。提前计划的实践,有计划的实践,也有利于部分小学生在没有完成实践任务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去再实践,再认识。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锻炼,小学生才能完成积极的道德建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范文。

《巧设教学情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论文【多篇】(全文共1471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